塘高大讲堂|郭颖莉校长: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成长建议
11月4日晚7时,塘高大讲堂如期而至。校长郭颖莉以“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成长建议”为主题,为青年教师带来了一场内涵丰富、指引清晰的专题讲座。本次讲座旨在系统解析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,为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廓清迷雾、指明方向。
讲座伊始,郭校长从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关注切入,聚焦职称评审、岗位定级与骨干教师评选三大成长阶梯,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政策解读与路径拆解。她结合自身职称的晋升经历,生动阐述了“评职称要趁早”的深层智慧,强调职业发展需把握关键时间窗口,早规划、早积累、早行动。针对二级、一级、高级乃至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,郭校长不仅详细说明了学历资历、班主任工作、公开课层次、竞赛获奖、论文课题、继续教育学时等硬性指标,更点明其背后对教师教学实绩、科研能力与师德师风的综合考量。
超越制度条文的讲解,郭校长进一步升华讲座内涵,指出职称与评审并非终极目标,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标与催化剂。她勉励青年教师摒弃“躺平”心态,树立“长期主义”发展观,将“敢拼搏、不畏难”的精神融入日常。在教学上,要深耕课堂,珍惜每一次公开课、评优课、基本功竞赛的历练机会,将其视为提升教学艺术的“练兵场”;在科研上,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,将痛点转化为课题,实现“教研相长”;在团队协作中,要积极融入教研群体,在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,形成合力。
讲座中,“一步慢,步步慢”的警示发人深省,“教学与科研并重”“低头看路与抬头看天相结合”的理念引发深度共鸣。郭校长特别强调,真正的优秀教师,其成长不仅在于专业能力的精进,更在于教育情怀的坚守与师德师风的锤炼,要始终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,关爱每一位学生,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。
本次大讲堂如同一场及时雨,为青年教师注入了清晰的目标感与强劲的行动力。让大家认识到,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场需要激情与理性并重、理想与规划同行的漫长修行,唯有以评审要求为明镜,化外部标准为内生动力,沉心静气,扎实积淀,方能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稳步前行,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同频共振。
心得体会
郭校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,职称评定绝非简单的材料堆砌,而是对教师长期专业发展的系统检验。专家倡导的“长期主义”发展理念令我受益匪浅,启示我须在德育、科研、教学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工作设计与积累。讲座强调“教学”与“科研”并重,打破了我将二者割裂的思维定式,让我明白课堂本身就是最好的实验室。同时,个人发展需团队协作支撑,既要“头看路”脚踏实地,也要“抬头看天”着眼长远。我将以“明德至善”为道德追求,“教研共生”为实践路径,制定清晰阶段目标,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——华境达
“评职称要趁早,多参加比赛锻炼自己”是本次讲座给我的核心启示。职称晋升有其严格的时间节点和积累过程,若在职业初期便树立“趁早”意识,方能在时间窗口中抢占先机。各类教学比赛更是专业成长的“练兵场”,参与评优课、说课答辩等过程,即是对教学能力的全方位锤炼。青年教师应将“趁早规划”与“积极参赛”结合,主动将比赛任务分解到每学期,在一次次的挑战中积累成果、锤炼能力,从而铺就一条教学技艺与专业素养同步提升的快速发展之路。
——杨雪
郭校讲座让我顿悟:真正的成长,不在于将职称视作终点,而在于将其转化为攀登教育群山的动力。“敢拼搏、不畏难”是连接现实制度与理想境界的精神桥梁。拼搏并非内卷,而是对教育技艺的执着打磨,是在他人止步处多走一步。职称阶梯是必经之路,但教育者应有更辽阔的追求——让研究增进人类理解,让教学播撒智慧种子,让存在促进教育公平与温度。我愿做一名虔诚的攀登者,以拼搏为火把,照亮前行之路,在汇聚个人涓滴努力的同时,提升文明的精神海拔。
——曹诗语
郭校的讲座如同一张精绘的“职业发展导航图”,系统揭示了职称评定、岗位定级与骨干评审间环环相扣的逻辑。我认识到,青年教师的成长需全局规划,让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结合,形成持续向上的合力。职称评审引导我们成为“研究型”教师:教学是根基,需深耕课堂,积累优质实绩;科研是翅膀,应源于教学,服务于教学;材料是窗口,靠日常有心积累。岗位定级认可“岗位价值”,骨干评审期望“照亮他人”。我将制定个人三年规划,积极融入团队,在奉献中实现专业价值的升华。
——钱文超
郭校“敢拼搏、不畏难、不躺平”的要求,深深触动了我这名化学教师。专业成长如同化学反应,需要持续能量与合适条件。职称晋升是衡量能力的标尺,更是前行动力。“不躺平”警示我们,等待只会让能力“钝化”。日常教学中,我主动钻研创新实验与方法,积极参与教研课题与优质课评比,不畏失败,反复打磨,正如提纯物质所需的过程。我将保持“积极向上”的学科探究精神,摒弃“躺平”心态,带着想法主动作为,在化学教学的沃土上深耕,勇攀专业高峰。
——朱嫣琪

用户登录